所謂煮茶法,是指茶放在水中烹煮而飲。唐代以前沒有制茶法,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初唐,人們主要是將茶樹的葉子采摘下來直接煮成羹湯來飲用,人們稱此為“茗粥”。隨著茶事的興旺和貢茶的出現(xiàn),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(shù)的發(fā)展,涌現(xiàn)出了許多名茶,品飲之法也有較大改進。
唐代中后期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,煎茶法通常用餅茶,主要程序有備茶、備水、生火煮水、調(diào)鹽、投茶、育華、分茶、飲茶、潔器九個步驟。將茶餅焙烤、搗碎,篩成茶末,茶釜中的水“二沸”時投茶,煮茶之人需對火候精準把握,才能煮出香氣四溢的清茶。
陸羽煮茶主打的就是一個“限定”,煮茶的水“用山水上,江水次,井水下。”水應當即沸即用,不可多次沸滾舊水。采茶的時令也規(guī)定“在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之間。”這時的煮茶對茶和水的選擇、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(huán)境也越來越講究。
宋朝時期,飲茶方式逐漸發(fā)生了新的變化,煎茶法由于煩瑣復雜而開始走下坡路,新興的點茶法成為時尚。點茶法主要包括備器、選水、取火、候湯和習茶五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在點茶時先將餅茶碾成末,放在碗中待用;燒水時要注意調(diào)整炭火,待水初沸時立即離火,沖點碗中的茶末,同時攪拌均勻,茶末上浮,形成粥面,即可飲用。
此外,宋代還發(fā)展出了斗茶法:茶湯越白越好,湯花散盡之后,水痕出現(xiàn)的越晚越好。
到了明朝,朱元璋下詔廢團茶,改散茶,唐煮宋點的飲法,也變成了以沸水沖泡散茶的飲法。由此,散茶基本上一統(tǒng)江湖。
茶,最開始被當作一味解毒的藥方
后來,在漫長歲月中
經(jīng)由中國人的雙手
成為廣受人民喜愛的飲品
化作一張文化名片
今天,讓我們一起聽《茶經(jīng)》
一同沉浸于茶香裊裊、茶韻悠長的世界